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八章 汉中经略 (第2/3页)
,并建议派遣司金中郎将张裔至汉中重新经营汉武帝时期设置、却一度中断的沔阳铁官。 姜维越看下去,越觉佩服。 他知道汉中之战后,曹操尽迁汉中军民于关中,蜀汉得汉中之地,失汉中之民。如今的汉中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而诸葛亮的这份奏表,与其说是请求刘备将百姓安置到汉中一地,倒不如说是一份以安置百姓一事为契机,进而全面开发经营汉中的方略,其间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容不得身为主公着不心动。 姜维看罢,恭恭敬敬将表奉还给诸葛亮,叹道:“军师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维实在是班门弄斧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摇头笑道: “无他,未雨绸缪耳。其实早在荆州百姓入蜀之前,吾便已经派遣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尚书郎蒋琬先行赶赴汉中,勘探调查勘察境内露田、草田,并堪舆可供利用的水道和水利设施。方略大致筹备完毕,只是关于安置百姓之田亩之策,诸位同僚之间倒是存了不同意见,故而主公迟迟未能决断。” “田亩之策?” “不错,眼下正停顿于此处,大部分同僚倾向于实行屯田,但吾心中却以为不妥。” 姜维知道,屯田之法,自古既就有。实行此法最有名者莫过于曹操,他为了保证用于征战的大量粮草,在起兵之处就开始屯田,并将之发扬过大。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按是否用官牛,收成老百姓和官府按比例分成,大抵用官牛的,民四官五;不用官牛的,则以五五开。军屯之粮则全部归朝廷所有,多用于军事。 黄巾起义、董卓为乱、诸侯并起之后,天下战乱纷争,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粮食短缺,可谓民不聊生,中原大地到处都是因为战乱而无家可归的流民。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竖起“屯田安民”大旗,收拢流民,将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借于他们耕作。虽然大部分收获是属于官府的,但流民借此勉强能够果腹,还得到官府大军的庇护,人身安全转为安定,比起之前漂泊无定、随时可能倒毙的日子来,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流民与官府都从此举中受益匪浅,曹操也借此在各路诸侯中迅速脱颖而出。 历史上,曹操于许都屯田一年,当年就得谷一百万斛,借此“积谷以征四方“,成为其成就霸业的基础;此后夏侯敦,以及再后来的邓艾等都多次行屯,对曹魏乃至晋的征战皆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姜维亦深知,一项制度能够应运而生,顺势而起,主要还是因为时代背景之需求产生变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既是人,也是制。 为上位者不可盲目推崇一项制度,必须视具体情况情理性选择。 譬如,对于安置荆州军民而言,他并不建议采用屯田之法。 略一沉吟,便道:“在下以为,屯田之策恐怕不适合荆州百姓。屯田制再好,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土地官有,将土地和耕牛、种子等物件租于百姓,并且收取高昂赋税之制。换言之,屯田的军民不过是官府的佃户罢了。而荆州百姓在家乡时皆是有屋有田的自耕农,小地主,若千里迢迢到了蜀中,不仅一无所获,自身反倒成了朝廷的佃户,其心中必有极大落差,亦必将转为怨恨,终究于国不利。” 诸葛亮闻罢,隐隐有些惊喜,心道,此子能够从百姓角度考虑朝廷施政得失,并非是一般的武夫啊。 他来了兴趣,有心考教一二,便问道:“那依伯约之见?” 姜维理了理思路,缓缓道:“而今地有遗利,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当此之际,当将田地赋于百姓,如此百姓必定安居乐业,不复思乡也。” 诸葛亮露出一丝笑来: “莫不是秦朝汉初之授田制?确实也有不少同僚支持实行此制,譬如马良马季常便曾修书朝廷,建议实行此制。” 姜维又摇了摇头。 诸葛亮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少年,双目微微绽出一丝光芒。 大抵这个时代的田制,要么是以屯田制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