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血竭_序 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 章 (第1/2页)

    饭后小聚时,朋友们总是劝我把这件事情给写出来,我一直觉得很难,我反复更改过很多次,最后在朋友们的连续催促下完成了初稿。回忆里的一幕幕画面,让此刻的我,不由得皮肤发麻,心生后怕。然而我又继续推笔输新,一更推一更;掀章入旧,一夜掀一夜。并且用熟悉的笔墨,来讲诉我曾经历的事。

    我叫赵沐,幼名三木。道上的人都管我叫沐总,我觉得“沐总”的叫法太正式,也太普遍,我内心里是不大喜欢的,家里堂口的人都叫我三木哥。接下来讲的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的主要职业是考古学院在校研究生,给导师做载文的研究学者。我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外八行里的首席行当。

    所谓的外八行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八行,有“金点、乞丐、响马、贼偷、倒斗、走山、领水、采水。”这八行都是偏门,都不是正当行业,在三教九流的社会中衍生,被称之为五行三家。金点、响马、倒斗被称为三家,期中倒斗是这八个行当中最大的一个。

    “倒斗”其实就是盗墓,盗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不同的派别: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卸岭力士”与“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从称谓上便可以看出来,“卸岭”采取的是喇叭式盗墓,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而“摸金”则更注重技术环节,现在的盗墓者多采用技术设备和手艺,也会借助考古的仪器来辅助自己的技术。

    “考古”这个名词我们很早就听说过,但是它的源头大家可否知晓。中国在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东汉)已有“古学”这个名词,用来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到了北宋中叶(十一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即考古学的前身。这时候“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在近现代随着从欧洲的语言翻译过来的“考古学”就成了现代的术语名词。

    “倒斗”和“考古”怎么看都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比伦,后者可以为历史的发展奠定基础,传承接班人。前者则是为一己私利,甘冒风险。但是往往都是倒斗为考古奠定了基础,一个古墓如果被土夫子先开个头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考古研究人员的事情,并且会把尾收的很好。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让事情会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

    不管是“倒斗”还是“考古”都离不开一个“墓”字。全世界有着很多很多的墓,中国是拥有墓葬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帝王墓叫着陵寝或者是陵塚。在春秋以前,墓上是没有坟的,埋葬后是平的,不仅文献记载如此,而且考古发掘也是如此。墓上有坟是在春秋末期,墓上有陵是在战国时代,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七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把坟造的很高,称为“陵”。就是山陵的意思。在战国时期第一个有“陵”的是赵肃侯十五年(公元前三三五年)造的寿陵。而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称为“陵”。陆续后期在墓上建造许多的建筑,成为陵寝。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及日本学者纷纷派遣探险队到中国境内进行考古及探险活动。这一时期,外国学者在中国境内的考古大多属于劫掠性质的。如敦煌石室之古物,斯坦因(m.auralstein)于光绪三十二年到xj,因闻敦煌石室发现古物,乃于次年五月二十一日至千佛洞,与该寺主持王道士勾结,以写本装了二十四箱,艺术品装了五箱,偷运到了印度和英国。第三次又到敦煌运走了写经五百七十卷。法国人伯希和(paulpelliot)亦到敦煌运走了六七千卷。致使敦煌宝藏七零八落,颇有当时人所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感。不仅是敦煌一处,外国学者在我国西北和边疆地区,趁中央政府无力监管之际,大肆盗掘并偷运出境。如德国人格路维德(albertgrumwedel)于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二次共得四十六箱古物;勒可克(albertvonlec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