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崇祯大一岁_第三百一十六章 统一战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六章 统一战线 (第1/2页)

    我比崇祯大一岁正文卷第三百一十六章统一战线外部的敌人有益于内部的团结。

    早在黄毅率领部队远征之前,轮番的战斗就已经让那些依附过来的蒙古部落找到了主心骨。

    中原乱,再怎么乱大明朝的政治框架也没有垮掉,好歹还有一些地方有着自己的安宁。

    在这大草原上可就不一样了,人心惶惶中能够在兴和军的庇护下得到喘息,对于这些蒙古部族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抓住救命稻草了。

    黄毅一直有着统战思维,把朋友拉的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是黄毅出城多久,就打了多久仗的根据地在黄毅回来之后人反而变多了的缘故。

    其中虎啸谷、虎啸川、察喇合、格尔达的积极斡旋功不可没。

    都在吹郑和是全世界全历史最早的远洋海军,甚至还有好多人吹嘘对比哥伦布的远洋征服,郑和才是文明之师,对沿途各国秋毫无犯。

    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忆往昔无不扼腕生叹!

    哥伦布殖民主义沿途烧杀劫掠恐怖统治,打出了多少商机带回来多少财富?

    而郑和下西洋呢。

    唉,这就是官方行为和民间行为的区别啊。

    郑和下西洋要的是显示天朝上国的赫赫威名,追求的是一个面子工程,要的是万国来潮。

    既然是出去摆阔气的,当然也就不会斤斤计较。

    而民间行为一定是奔着钱去的!

    明朝的户籍制最初是为了搞战后重建,在极度缺钱的状态下不得已的选择。

    既然要搞户籍制,那么就不能让老百姓到处乱跑。

    禁海令由此应运而生。

    禁海令误国呀!就是因为这玩意儿,郑和船队再怎么遮天蔽日,后头也不可能跟上一群群生机勃勃的民间船队跟随其后。

    朝廷下一趟西洋纯纯烧钱,又没能刺激出民间贸易来回笼资金。

    这样亏本的买卖能来几回?

    明朝的百姓是没那么能力搭建海上势力吗?

    非也!因为禁止海上贸易,沿海的居民为了过上好日子就只要当海盗。

    一个个都在说倭寇多么多么强,却少有人知道,当年闹得最凶的倭寇头头叫做汪直,一听名字不难猜想这货是哪国产品吧?此人原产地安徽徽州!是整个儿东亚海面上的扛把子!

    可惜啊,等到明朝反应过来,开放海禁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开发海外财富的力量了。

    话题扯远了,但讲这海上的故事,是为了说清楚陆地上的战略。

    哥伦布引领的大航海时代能够开发出那么多的殖民地,黄毅怎么不能顺着丝绸之路一路开发广袤的西域诸国?

    黄毅既然是未来人,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还如历史上发生过的那样再来一回。

    靠着单一名族,单一姓氏来管理远距离的贸易关系已经算是给自己设置上限了!

    黄毅要推动的是一套全新的思想,一套话语体系,一套法律制度,然后拉动最多的人民来参与到这块大大的蛋糕里来。

    蒙古族本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